影評《美國女孩》對家庭關係重新探索和重塑

影評《美國女孩》對家庭關係的重新探索和重塑

美國女孩影評

在敘事上,這部電影實際上是把對生死的擔憂轉化為對成長的「恐懼」。自此,它擺脫了反鄉電影的常規套路,比起孩子的蛻變和啟蒙,其實更重要的是對家庭關係的重新探索和重塑。它對家庭的描繪既不尖銳也不複雜,它不是我們熟悉的家庭倫理電影中的暗流和勾心鬥角,而是試圖透過各種人物,用瑣碎的生活細節來表現每個家庭成員的「無私」。相比歇斯底里的宣洩,它給了每個角色一個獨處的私人空間。

美國女孩:現實與理想的差距

在電影中,我們很喜歡媽媽莉莉與大女兒芳儀的鏡像感,從劇情中我們得知,莉莉在五年前,堅持要帶著兩個女兒去到美國就學,希望能在異鄉找到更好的生活。丈夫宗輝則留在臺灣賺錢,供養妻女的開銷。然而一直以來,宗輝的付出卻換來莉莉的失望,不管是長期在海外出差、老家的破舊不堪,甚至是教養女兒的方式⋯

在莉莉生病之後,夫妻的近距離互動,讓她對丈夫的不滿急劇升溫,擔心自己不在了之後,丈夫還能夠給予孩子什麼。芳儀跟莉莉很像,拿著同樣的期待去套在媽媽身上,她覺得媽媽可以做得更好,不管是在異鄉的生活,還是堅持要全部的人回家,以及生病後的情緒起伏⋯都讓芳儀感到非常失落,再加上自己在學校適應不良,芳儀只好把所有希望都寄託在去馬場的這件事上。

一如當年母親將幸福寄託在去美國生活一樣,對於莉莉來說,直到芳安疑似感染SARS被隔離,自己又和芳儀大吵一架之後逐漸認清了事實。丈夫能夠給予她最好的愛與支持,就是作為戰友,讓生活如常運轉。而在自己追求的模糊理想中,或許有一部分早就已經在日常裡實現了。

另一方面,芳儀因為同學的提問,才明白自己一直以來莫名的憤怒,是源自於對母親的失望,她覺得媽媽做得不還夠好、也不夠勇敢,而自己得要接受這個已經盡力的母親,早已經是『最好版本』的媽媽了。

練習接受理想和現實的差距,也呼應了阮鳳儀導演在金馬會客室裡提到的,創作這部片就是希望能讓不完美的家人療癒彼此。

美國女孩:向外求不如向內求

在莉莉回到臺灣,不斷地被大女兒質疑時,她在芳儀身上看到當年的自己。一個想要追求更多、更好,卻不斷被現實困住的自我。曾經在外商工作扮演好各種角色的自己,如今卻因為生病和家庭的重擔,讓她動彈不得,於是她要求女兒好好讀書,卻被無情地點出內心中最深的傷痛。

讀那麼多書幹嘛?學歷這麼高,還不是跟妳一樣在家裡曬衣服!這提醒了莉莉一直以來的困境,因為需要照顧一個家,讓她無法成就自我,再加上無常的變化、經濟的窘迫,她對女兒更不耐煩,也因此爆發了兩人最激烈的爭吵。

另一方面,芳儀在回到臺灣後,更加相信美國的一切都很美好,她思念好友,想盡辦法要跟對方聯繫,想著要參加馬術營不成,就偷偷上網研究臺灣的馬場。直到發現被好友遺忘了、美麗的白馬也不理她,她才發現自己視為救生圈的一切,都被過度美化了。就如同當年的媽媽一樣,因為對現實不滿,而不斷地往外尋找可以拯救自己的事物,直到擁有了才發現自己還不是一樣地匱乏。同時,芳儀也無法消化可能失去母親的恐懼,只好把這些不安、憤怒、與害怕都轉化為對馬的寄託,希望自己能夠像馬一樣自由自在,擺脫眼前的困境。

阮鳳儀導演在專訪中提到她身為創作者,常常需要思考自身定位,以及是什麼樣的成長經歷,讓自己長成現在的模樣。當她開始思考這些問題的時候,她覺得所有的答案都指向2003年回台灣的這個關鍵時刻,這也讓她開始撰寫劇本,並且去找尋乳癌患者的日記來閱讀,並且和家人做深度的訪談,去試圖理解家人們經歷過怎樣的心路歷程。

事實上監製林書宇導演,也有著類似的成長經歷,只是他是妹妹芳安。因為在他小一的時候全家配合了父親去到美國唸書,在四、五年之後也沒有討論的機會,就直接被帶回台灣。而當時正值青春期的哥哥,也跟芳儀一樣變得叛逆不安,所以他在金馬創投擔任劇本顧問時,一聽到這個故事,就覺得特別有感,也因此展開了和阮鳳儀導演的合作。

有趣的是,我們發現他們兩人在某些劇情線安排,有著滿不同的看法,也剛好是我們在觀影時特別注意到的。那就是以為後面會出現,但卻消失無蹤的芳儀『演講秀』!

在片中,導師推薦芳儀參加演講比賽,並且要她在講稿中寫出對媽媽的真心話,也因此後來芳儀同學看到芳儀寫說『不想要成為媽媽』,才讓同學問她到底是在氣媽媽什麼?可能是因為電影看多了,我們一直以為這已經在鋪梗,後面會有個橋段讓媽媽因為芳儀的演講內容而崩潰,帶來電影的高潮。但沒想到,演講稿後來是被爸爸看見,並且說出了只要女兒回美國會比較快樂,那做爸爸的就會盡力去完成。就跟當初媽媽決心去美國一樣,這反倒讓芳儀開始懷疑自己的堅持,後來也就收掉了演講的這條線。

在訪談中,監製林書宇也提到了這條線,後來的安排有點出乎他的意料,不過卻也因此保留了原創作者的初心與風格了。

美國女孩:共同時代回憶

在金馬影展期間,許多提前看片的觀眾都說,《美國女孩》就像是千禧世代的成長記憶。千禧世代也就是Millennials,通常是指在1980年代~2000年前出生的人,也就是現在的20-40歲。2003年水某正在讀大學,片中的SARS疫情、撥接上網、Nokia3310,甚至是雙聖餐廳,對她來說都還有著鮮明的回憶。接下來就讓我們回顧一下這些你我都有的時代回憶吧!

片中的SARS疫情

在電影中,芳儀在臺灣SARS流行前就回到國內了,但在她努力適應新生活沒多久,臺灣就開始有境外移入個案,並且在4月份發生了和平醫院封院的事件。當時全國人心惶惶,因為SARS跟一般感冒或是肺炎的症狀類似難以辨認,再加上首次遇到全新的流行疾病,不僅沒有藥物可以治療,當時的致死率還介於12-20%之間。全國都在搶購N95口罩,當時搭公車上課的情境,沒有人敢說話、窗戶開大大的,到處灑滿消毒水,每個人都暗自擔心自己的體溫會因為情緒波動而升高,進而被誤以為染疫。

很奇妙的是,這個故事在2018年的金馬創投就開始構思了,當電影在籌拍時,全球也爆發了新冠疫情,讓主創團隊和觀眾們在戲裡戲外都經歷了同樣的高壓感受。

片中撥接上網

你也用過撥接上網嗎?在那個年代,電腦要透過本地電話線,用數據機去連上網,不僅速度超慢,時常斷線,還會和家中電話的使用衝突,也因此網咖油然而生,用幾十塊就可以借電腦上網。當然啦,如果不想花錢,或是被爸媽禁止去網咖,一般的學生就只能等學校的電腦課,趁老師不注意來登入Yahoo即時通或是MSN來聊天。如果你也聽過登登登,那應該也有一定的年紀囉!

電影中的Nokia3310聲音

除了登登登很耳熟之外,你是不是也有用過Nokia3310呢?這款手機最為人稱道的,就是堅固耐用怎麼摔都不會壞。雖然小歸小,但在當時算是五臟俱全,不僅可以打訊息,還有內建貪食蛇等等遊戲。我那時候在手機店上班,粗估至少市占率就有個三成!一般人通常買了新機之後還會幫它裝殼,騷包一點的,還會在前後裝不一樣的款式,讓自己的3310看起來跟別人不一樣,倒也是很特別的回憶了!

明星護貝小卡

說到明星護貝小卡,應該是早在90年代,就已經有小虎隊、香港四大天王等等的明星帥照了!不過直到2000年開始,上面的明星就換成周杰倫、王力宏、S.H.E,或是蔡依林了。在還沒有數位桌面的年代,你也有蒐集過這些隨身攜帶的偶像海報嗎?

雙聖餐廳

雙聖,也就是Swensen’s,是在臺經營30多年的老牌美式餐廳,裡面的座位和餐點保留了典型Diner的風格,很像是美國街邊常見的家庭餐廳。往往也在好萊塢電影中當作主角對話的主要場景。雙聖餐廳來自舊金山,在50年代以冰淇淋專賣起家,後來轉型成為連鎖餐廳,目前在臺灣只剩下民生店還有在營業,你也有吃過香蕉船聖代的童年回憶嗎?

故事發生在新店,學校體罰

故事發生在新店,而芳儀就讀的崇光女中,也是臺北知名度頗高的天主教私立完全中學。片中大家不敢下課,還有少一分被打一下的劇情,卻是非常有感。因為即便在公立國中,大家也是這樣被打大的呀!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